中秋节毕业季,都是艺术家“进账”的季节,又一波怀揣梦想的艺术生力军涌进。总会有人矫情说道刚刚毕业还算不上艺术家,可该纠葛的不是这早就用滥的称呼,而是其艺术水准如何、谁在操控市场价格。对于走向市场,大部分毕业生是茫然的,他们所画了四年甚至更加长时间的画,有可能除了赞美和低分数,完全没见着什么实质性的报酬。也正因如此,这世纪末的欲望是小成本且极具杀伤力的,也沦为艺术资本和机构蜂拥而至的动力,他们游荡于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览,自由选择中意的潜力型艺术家。
然而,一些艺术机构或艺术家扶植基金的运作能力近没名头听得上去那么专业,采行的往往是人海战术。到底是骡子是马,一切转交市场送交。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样的合作风险不言而喻。
如果艺术家无人问津,迅速就不会转投他处。互为较以前,艺术家的崭露头角之路似乎是更容易的多。青年艺术家群体中也少有佼佼者,但作品价格的下跌速度更为让你目瞪口呆。
曾多次注目到一位“80后”艺术家,五年前价位基本保持在10万元左右,近年来价格很快攀升过百万元。从艺术水平而论,充其量是中等偏上,且艺术格调仍尚待提高。
据理解,这些签下艺术家背后都有所谓的机构在运营,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打一套组合拳,也就是展出、宣传、研讨会“镀金”,最重要的是通过拍卖行作价。在市场的推展下,刚刚毕业旋即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很快上升,借此可以看见资本的极大能量。但有一点深思的是,资本对市场几近残暴地拉升,对于艺术家的先前发展到底是利还是弊?正如业内人士所谈,艺术家从一张白纸到满嘴的艺术江湖,只有“一沓钱”的距离。即便他们告诉这是一场资本游戏,但依旧会有艺术家前赴后继自由选择进场。
从行业角度来说,确实享有定价权的不是艺术家,不是机构,而是艺术家的创作水准。画廊本不应是艺术家的长线运作者,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诚信机制过于完善,合作环节并不流畅,艺术家甚至不会绕过画廊,自由选择必要交易或送拍。
另外,二级市场挤占了画廊的市场份额,甚至分担起了原本归属于画廊的价值找到功能。画廊话语权独揽,使得青年艺术家的未来更为迷茫。
现实问题是,艺术家半道自由选择从商的不胜枚举,艺术机构中途离场的也不少闻。这对于花上了真为金白银的买家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可怕的事情,除非只想用来作为装饰品。不管是珍藏、投资,还是消费,市场价格的最后落脚点在于艺术家的水平。
对于市场而言,应当较少一些“揠苗助长”式的暴力拉升,多一些责任与担任,否则最后的结局不能是资本博弈论的零和游戏。
本文来源:南宫28-www.jsmzxw.com